我几乎不让任何人进入我的家。这麽做的理由显而易见——这里有不该被外界发现的「宠物」。——「人的依附需求,源自个T对安全感的追寻……」翻阅手中的书籍,页面上关於依附理论的论述映入眼帘。人格的发展如何受环境塑造,亲密关系如何影响人类行为,这些理论在我看来,无非是对支配机制的一种拆解。只要理解人如何依赖,就能决定他们依赖的对象。然而,还未翻过下一页,腿上一沉。「g嘛?」我没有特别反应,因为这不是什麽稀奇的事情。「主人,你都不理我。」&人的语调有些许埋怨,语气软糯的索求关注。我停顿片刻,挤出一抹温和的笑,伸手安抚她:「乖,先到旁边去,让我看书。」——她是我最新的「宠物」,与以往的nV人有所不同。她的好奇心更旺盛,求知慾更强,这使她偶尔会试图与我争论,甚至反驳我的话语。这让人感到有趣,也让她b其他人更具挑战X——因为她的理智仍然残存。她的需求并不仅仅停留在生理层面,而是更进一步地试图寻求我的陪伴与认可。她想要的,不只是被驯服,而是被Ai。这是问题所在。因为她尚未理解——Ai,在这场关系里,并不适用。如果她单纯渴求快感,那还算容易应付。这类nV人不过是训练得当的动物,透过条件反S建立依赖,让她们追逐我带来的愉悦,最终沈溺其中。但她不同。她要的不只是身T上的满足,而是更多——更多的关注、更多的陪伴、更多的「Ai」。这是她的特别之处,却也是她的缺陷。这样的宠物,代价是「难处理」。——「主人,主人主人——」她的声音在耳边反覆响起,带着无止尽的撒娇与试探。起初,这样的特X或许还能让我维持一点兴趣。但随着时间推移,她变得越来越烦人,要求也变得越来越多。於是,我停下书页,用另一种方式来让她安静下来。「你在那边躺下,把腿打开。」她愣了一下,眨眨眼:「欸?我要的不是这种的啦~」「听话。」&人似乎有些不满,但最终还是顺从地照做。我从一旁的cH0U屉里拿出按摩bAng,开到最强的震动模式,甚至没有事先润滑,直接推入。「呀!」她的身T猛地颤抖了一下,试图扭动躲避。「不要,为什麽?」她的语气里带着难以置信的错愕。「你喜欢这样吧?」「我、我是喜欢……但我现在不想要。」「没事,等一下就会想了。」我伸手按压着按摩bAng,确保它的位置不会移动,然後语气冷淡地下令——「没有我的允许,不准拿起来。」她瞪大眼睛,咬住下唇,颤抖的视线带着些许抗拒。但这种抗拒,只会让这场「教育」更加有趣。她迟早会明白的——在我这里,她的「想要」与「不想要」,从来都不重要。重要的是他能否从拒绝,变成渴望。话虽如此,要是太快屈服也很无趣,我就这样没再理会她的反应,重新投入书中的世界。幼年时期,婴儿与主要照顾者的互动方式,决定了个T未来的依附模式。安全型依附来自稳定的养育,而回避型或焦虑型依附则源於忽视、矛盾或控制X的家庭环境。是这样吗?我从未真正T验或理解所谓的「恋Ai关系」,因此无法断言自己归属於何种依附类型。与其关心这些分类是否适用於我,我更感兴趣的是,家庭环境真的能够决定一个人的本质吗?我的家庭,在大多数人看来应该属於典型的「正常范畴」。不完美,却也没有明显的缺陷,偶尔会有争执,但终究仍维持着某种和谐。至少,在旁观者眼中是如此。然而,我记得,童年时曾发生过一件至今仍令我印象深刻的事情。我对「内部结构」有着极大的兴趣。并非单纯的猎奇,而是一种对未知的纯粹求知慾。当时,我将捡来的小动物们收集起来,存放在家中,逐一解剖,观察它们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。我想知道,如果打开青蛙的腹部,它还能存活多久?而当它Si去後,它的内部便失去了功能,变得毫无价值。但外观仍可修复——我将玩偶里的棉花塞进去,将它缝合,如此一来,它们便能恢复原有的形状,即使内部已然不同。但仅凭一种生物的反应,无法得出结论。我需要更多的样本来验证。於是,除了青蛙,我开始寻找T型更大的实验对象——猫,或者狗。母亲发现这些後,没有动手打我,也没有立刻训斥,而是用一种我当时无法理解的眼神看着我。她的表情微妙,甚至带着一丝不安,像是在思考我究竟是哪里「出了问题」。「你为什麽要这麽做?」她问道。那时的我并不明白她为何如此震惊,於是据实以告:「因为我想知道,不同动物的耐受极限在哪里。」如今回想起来,她的反应并不令人意外。毕竟,这个世界上,大多数人都更在意结论,而非过程。那天晚上,我偷听到母亲与父亲的争执。母亲责怪父亲对我关注太少,认为他的冷漠导致了我的异常。父亲则反驳说,问题的根源在於母亲对我的过度约束,认为她试图用错误的方式「矫正」我。那是他们第一次为了我发生如此激烈的争吵,却绝不是最後一次。也是从那时起,他们开始频繁带我去做心理谘商。对於那些所谓的「专业评估」,我并没有任何兴趣,母亲的指责、医生的诱导式问题、试图探究我「偏差行为」的分析——这些对我来说,毫无意义。真正让我感兴趣的,是我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关於「普通人」的重要资讯。——他们不会因为纯粹的好奇,而随意解剖动物。——在目睹动物、甚至同类的痛苦与Si亡时,他们会产生近乎本能的共感。这种共感,使他们避免对其他个T施加伤害,并将这种情绪称为「同理心」。这对当时的我来说,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现象。如果说这是一种「本能」,那它为何没有出现在我身上。又或者这是一种「後天养成」,那麽父母究竟是在哪个环节出了错,才导致我与他们不同。我的家庭有哪里异常吗?他们没有nVe待我,没有遗弃我,甚至愿意为了我的问题费心奔走,试图找出「解决方法」。但我依旧无法产生这种情绪。唯一的变化是,我学会了适度模拟他人的情绪,以确保自己能更轻易地融入社会关系。当一个人能够理解「共感」的机制,却不具备真正的情感,那麽,他便能有选择地展现「同理心」,让自己在人际互动中显得毫无破绽。於是,我学会了微笑,学会了关心别人,学会了在适当的时机露出悲伤的表情。这些技巧,成功帮助我躲过了那些烦人的谘商与G0u通时间。也是在这个时候,我开始意识到——我,与大多数人不同。如果说家庭真的能决定一个人的本质,那麽,我的父母究竟做错了什麽,才让我成为这样的人?「真要说的话,从大脑发展层面的缺陷解释,还b较能够说服人。」心理学确实是一门有趣的学科,它让我能够更JiNg准地理解「普通人」的思维运作模式。虽然并非所有理论都适用於我,但其中一些观点,确实能够有效解释我的行为动机,甚至帮助我更好地C控他人。我翻过一页,准备继续,却被一GU微妙的触感打断。&人已经从刚才顺从地躺着的姿态,变成蜷缩在我腿上的模样。她的双手紧抓着我的衣袖,神情既痛苦又迷乱,像只受尽折磨的动物。「主人……好难受……」声音颤抖,几乎带着哭腔,完全没有了最初的那份倔强与反抗。「拜托你……停掉震动……」她的皮肤发烫,汗水与交织在一起,浸Sh了地板。我低头瞥了一眼——她仍然没有伸出自由的手去取出T内的按摩bAng。这正是我想看到的「教育成果」。即使刺激已经超过她能够承受的范围,让她想要逃离这GU折磨,她依然没有主动终止这一切。她知道自己有选择的权利,但更清楚後果。她现在已经学会了「正确的行为模式」——不再为自己做决定,而是学会向我请求。我合上书,平静地看着她:「可以啊,只要你更听话。」&人颤抖了一下,立刻点头,指尖SiSi扣住我的手臂,如同紧抓唯一的浮木,力道几乎能刺进皮肤:「我、会、会听话……拜托你……!」「那你别再烦我了,去一边。」「……!」尽管已经被强烈的刺激折磨得意识恍惚,当「烦」这个词落入耳中时,她的眼底仍然闪过一丝与生理反应无关的情绪。那是一种纯粹的悲伤。与慾望、身T无关,仅仅是来自於「被厌弃」的落寞。但她很快意识到这是不应该拥有的情绪,於是立刻压下了迟疑,强迫自己再次点头,乖顺地弓起腰,将自己的身T更彻底地呈现在我面前。——她已经没有资格在意这些了。我停下按摩bAng,将它拔出,缠绕在器具上的银sE丝线顺势拉出,映照着温暖的灯光,显得异常ymI。&人的身T终於彻底放松,像是刚刚逃离地狱的灵魂,重重地吐出一口气。「好了,停掉了,别再打扰我。」她安静地垂下眼,还没从折磨中完全回过神来,几秒後才回应:「……是。」语气里夹杂着细微的失落,却没也没再表达不满。她很清楚,如果再多说一句,等待的会是什麽样的後果。幸好她现在还算有趣,我在心里想着。再度投身於书中的世界。